必背知识 | 自然灾害与防治
- 发布时间:2025-03-07 21:06:11
- 发布者:金年会
- 来源:本站
- 阅读量:
【知识点归纳】:
1.气象灾害(致灾因子+受灾体)
①.旱灾: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,空气干燥、土壤缺水。
②.洪涝: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。
③.台风:热带气旋,常伴随狂风、暴雨和风暴潮等。
④.寒潮: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,并伴有大风、雨雪、冻害等。
2.洪涝灾害类型
①.暴雨洪水: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。
②.融雪洪水: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。
③.冰凌洪水: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。
3.地质灾害类型
①.地震: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,引起地面震动。
②.滑坡: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。
③.泥石流: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、石块的特殊洪流。
4.海洋灾害类型
①.灾害性海浪: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。
②.风暴潮: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,。
③.海啸:由海底地震、火山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。
5.防灾减灾
①.灾前:监测与防御(监测、预报、预警、预案;防灾意识)
②.灾中:救援与救助(救援物资,救治伤员,稳定社会秩序)
③.灾后:恢复与重建(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)
6.长江荆江地上河成因
①.上游植被破坏,河流含沙量大
②.进入平原,河道变宽,流速变慢
③.河道弯曲,水流不畅
④.泥沙沉积,河床抬高(人为加高堤坝)
7.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:
(洪涝定义:特大的地表径流,不能被江河、湖泊所容纳,导致河湖水上涨、漫溢的现象。)
【自然原因】:
①.降水特征(降水量、时长、强度)
②.地形(地势低平、河道弯曲、水流不畅)
③.气候异常(普降暴雨,降水比常年偏多)
④.河流(水文、水系特征:流域广,支流多,含沙量大)
【人为原因】:
①.植被破坏(植被破坏,水土流失加剧,泥沙淤积,抬高河床,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;泥沙淤积,导致湖泊萎缩,调蓄能力降低;植物涵养水源、调节能力降低)
②.围湖造田(导致湖泊萎缩,蓄洪峰能力下降。)
③.侵占河道(蓄洪、泄洪能力下降)
【治理措施】
上游:修建水库、拦截上游来水;植树造林,减少水土流失
中游:修建水库、拦截上游来水;修建分洪、蓄洪工程;
(部分河流:裁弯取直、加固大堤)
下游:加固大堤,清淤疏浚河道,开挖入海河道
其它:加强天气监测、预报;鼓励参加灾害保险;学习抗洪知识技能;提高防洪意识。
8.长江洪灾的原因:
【自然原因】:
(1).水系特征:
①季风气候,降水集中,流域广,支流多,干流汛期长,流量大;
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,含沙量大;
③中下游多为平原,河道弯曲,水流缓慢,水流不畅。
(2).气候特征:有些年份,气候异常,流域内普降暴雨,造成洪水泛滥。
【人为原因】:
(1).植被破坏 过度砍伐,植被破坏严重,水土流失加剧,造成流域涵养水源、调节径流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;泥沙淤积抬高河床,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。
(2).围湖造田,泥沙淤积,从而导致湖泊萎缩,调蓄洪峰能力下降。
9.干旱
(1).原因:
①气候:长时间降水偏少(雨带未到/受副高控制/受高压中心控制);降水季节或年际变化大;纬度低,气温高,蒸发量大;风力大,蒸发量大;
②地形:地形起伏大,保水能力差;岩石裂隙多,地表水易下渗;
③河流:河流短小,蓄水能力差;
④植被:植被覆盖率低,涵养水源能力弱;
⑤人口稠密,工农业发达,生产生活用水量大;
⑥水资源利用率低,污染浪费严重;
(2)危害:
①农作物、林木干枯死亡,粮食减产;
②人畜用水,工农业用水困难;
③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。
(3)防御措施(开源节流):
①开展水利工程建设,修建水库蓄水,保证工农业用水;
②跨流域调水,增加当地水资源;
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减少污染浪费
④流域水资源实施统一调配(针对河流下游缺水)
⑤合理开发地下水;必要时进行人工降雨;进行海水淡化,增加淡水资源; ⑥培育种植耐旱作物;
⑦改进农业灌溉技术,采用滴灌、喷灌等方式;
⑧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;
⑨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节水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⑩加强监测与预报,建立旱灾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(4)多发典型地区
①华北地区春旱;
②江淮流域7-8月伏旱;
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
10.热带气旋(台风、飓风)
(1).危害(引起狂风、巨浪、暴雨、风暴潮):
①吹倒房屋,中断交通、通信和输电线路;
②侵蚀海岸,破坏海堤,造成海水倒灌,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;
③特大暴雨引发洪水,在山区诱发泥石流、滑坡;
(2).有利影响
①带来丰沛降水,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;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。
(3)防御措施(防洪防浪):
①修建沿海防护林,减少海浪侵蚀;
②加固沿海堤坝,减少海浪侵蚀;(部分措施同防洪措施)
③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热带气旋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④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(4)多发典型地区
①中国东南沿海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;
②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;
③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
11.沙尘暴
(1)原因:
①气候:气候干旱,降水少;冬春季节大风日数多;对流运动旺盛(导致沙尘漂浮空中);
②土壤:地表裸露,土质疏松;
③植被:地表植被稀少;
④过度樵采、过度放牧、过度开垦;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;不合理的工况交通建设
(2)危害:
①降低能见度,影响交通;
②掩埋或磨损农田、房屋、道路;
③影响人体健康;
(3)有利影响(沙尘,非沙尘暴)
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;
②提供凝结核,利于成云致雨;
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;
④形成“阳伞效应”抑制全球变暖;
(4)防御措施(防风固沙,控制荒漠化):
①营造防护林带/退耕还草/恢复植被,增加植被覆盖率,减小风速;
②禁止过度放牧,实行合理放牧制度,控制载畜量,建设人工草场,治理土地荒漠化;
③设置草方格、石方格沙障,增加地表摩擦力;
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;
⑤解决牧区能源问题,减少樵采;
⑥进行生态移民;
⑦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,加强管理;(非工程措施)
⑧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环保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(5)多发典型地区:①西北;②华北;
12.寒潮
(1).危害(大风、雨雪、冰冻)
①威胁农牧业生产(冻害、白灾/雪灾、沙尘暴)(晚秋、初春影响大);
②影响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;③影响人体健康;
(2).有利影响
①低温天气减少病虫害;金年会诚信至上
②带来大量降雪,利于缓解来年干旱;
③大风净化空气,带来丰富风能;
(3).防御措施(保暖)
①培育和推广耐寒作物;
②及时做好防寒准备工作,如增添衣物保暖、农业覆盖地膜、农田灌水保温等;
③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寒潮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④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(4).多发典型地区:除滇南、青藏高原、台湾、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。
13. 地震
(1).原因:
①板块交界处,岩层运动活跃;(构造地震)
②地下溶洞区域岩层崩塌陷落;(陷落地震)
③水库修建、矿产开采;(人为诱发地震)
(2).危害:
①损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;②造成人员伤亡;
③诱发其他次生灾害(滑坡、泥石流、地裂缝);
(4)防御措施
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;
②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地震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③建立和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;(非工程措施)
④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⑤开展演练,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;(非工程措施)
(5)某次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:
①震级大,破坏性大;
②震源深度浅;
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,人口集中,经济发达;
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;
⑤诱发其他灾害;
⑥抗灾救灾能力低;
⑦距震中的距离近等。
14.滑坡(与泥石流成因的细微区别:长时间雨水渗透导致岩层滑动)
(1)原因:
①地形:地形起伏大;②岩体性质:岩层存在软弱面,岩石破碎,不稳定;
③内部结构:岩体多断裂构造,不稳定;
④植被:植被覆盖率低;
⑤外部诱因:暴雨、地震、地下水活动、人类活动(开挖坡脚,开矿修路-增加地势起伏;厂矿废渣堆砌-堆放大量碎屑物质;乱砍滥伐-破坏地表植被)
(2)危害:
①破坏或掩埋农田、建筑物、道路(可扩充成多点回答);②造成人员伤亡;③堵塞河道,形成堰塞湖;
(3)防御措施
①修筑护坡阻滑工程、进行边坡加固;
②植树种草,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;
③退耕还林、还草,恢复生态环境;
④设置滑坡体外截水、排水工程 ;
⑤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滑坡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⑥建立和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;(非工程措施)
⑦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⑧开展演练,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;(非工程措施)
(4).多发典型地区:中国西南地区.
15.赤潮
(1)原因:
①春夏季节,气候温暖,光照充足,海水温度高;②海域封闭,海水交换速度慢;③沿岸地区人口稠密、经济发达,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河湖,汇入大海,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,造成海水富营养化;
(2)危害:
①海水富营养化,浮游植物繁盛,使鱼类窒息、中毒死亡;②间接危害人体健康;③影响海洋旅游业;
(3)防御措施:
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,达标排放,治理水污染;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,缓解水体富营养化;③发展生态农业,减少化肥的使用;④使用无磷洗涤剂;⑤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赤潮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⑥建立和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;(非工程措施)⑦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(4)多发典型地区:中国珠江口、渤海、杭州湾、长江口、南海的海口湾等,5-10月。
16.森林火灾
(1)原因:
①火源:生活/生产用火或雷电、煤自燃;
②可燃物:地表有大量枯枝落叶;
③气候:气温高,天气干燥
④地形:位于背风坡,产生焚风效应,加剧干热现象;地形复杂不易救灾;谷风加速林火向山坡蔓延;
(2)危害:
①森林面积减少,水土流失加剧,下游河流水质下降;
②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,生物多样性减少,生态环境破坏;
(3)有利影响:
①促进森林树种更新;②抑制病虫害的爆发;③增加土壤肥力,
(4)防御措施:
①种植不易着火的植物,营造混交林;
②设置防火隔离带,修建道路防火工程;
③加强监测和预报,建立火灾预报预警系统;(非工程措施)
④建立和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;(非工程措施)
⑤加强宣传,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;(非工程措施)
